發(fā)布時間:2017-12-12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2820次
第一次聽說華德福是在2005年。朋友從北京打來電話:“我要到成都采訪一所學校,叫華德福。”幾天后,懷孕3個月的我隨她去采訪,第一次見識了傳說中的成都華德福學校,也是中國第一家華德福學校。
第一次接觸,留下好感
很偏遠的地段、很簡陋的校舍、很稀少的學生,但有幾件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小學數(shù)學課,讓孩子跟著廚房工作人員去買菜,在一分一厘的討價還價中進行真實的計算。語文課上,創(chuàng)辦者黃曉星從國外回來的大女兒幾乎沒有安靜過,中英文夾雜地吵鬧于課堂,當堂授課教師李澤武一直輕松應對,笑容可掬。勞動課上,孩子們跑到學校后院的菜園子,邊勞動邊玩耍,當時正值春寒料峭,孩子們個個兒玩得小臉兒紅撲撲的。
還有一件事,我親眼看見一位母親送小孩到門口,母子倆纏綿告別,耗時約半小時。孩子輕輕啜泣,母親和顏相勸。這位母親來自沿海一座城市,她研究了成都華德福學校的所有資料后,當即辭去公職,離開家鄉(xiāng),一個人帶著兒子到了成都,寄居在華德福學校內(nèi),全心全意陪護孩子的成長。
關于華德福教育,我是這樣理解的:一種提倡自然成長、自由學習的教育。他們認為:“幼兒期不應是一個匆匆而過的人生步驟,而是一個需要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被充分體驗的重要階段。”他們要讓孩子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真實地度過、自由地成長。
轉(zhuǎn)眼間,我的孩子要讀幼兒園了。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選擇就是華德福學校。跟老公商討,還想邀他同去參觀學校,他的態(tài)度是:“不看也知道肯定是個好地方,但那是一個小眾的樂園。如果孩子今后要走大眾道路的話,不去也罷,只要擁有一些教育理念就好了。”
第二次見面,加深好感
我怎能死心,2007年底又一次去了華德福學校。一進去,發(fā)現(xiàn)地盤擴大了,還修了新房子。巧的是走到門口便遇上了上次語文課見過的李澤武。他帶我看了幼兒園,孩子們正午睡起來,趴在窗臺上直叫“媽媽”,一個女人一個勁兒地答應著,一面又把剛烤好的蛋糕往盤里裝。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的小雨靴和小雨披,不用說,這是讓孩子們在雨天行走所需的裝備。那天,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們還在修砌一間屋子,幾個男孩女孩身上、臉上都沾滿了泥,干得熱火朝天??匆娺@些,我想到一個在華德福學校當志愿者的女孩寫的文章:“秋天,與孩子們一起外出郊游,撿樹葉點起火來烤東西吃。在自然的韻味中,孩子們認識了落葉,認識了秋天。”
告別了李澤武,隨后我又見了創(chuàng)辦者之一的張俐,和她交談后,我得到了以下信息:經(jīng)過兩年多的經(jīng)營,華德福學校變俏了,不是想讀就能讀,得排隊。華德福對孩子不挑剔,但挑剔家長,要跟家長面談,看是否有同樣的教育思路與理念。還有一個最實際的問題:學校只有一輛校車,早上不接,只負責下午送,但線路范圍很窄,張俐建議不是萬不得已,不要讓孩子坐校車。如果我要讓孩子來,早晨難免要負責送到學校,對于我們目前的情況,這無疑是個很嚴峻的問題。
帶著這些信息,另一個下午我走訪了離家最近的一家公立幼兒園。去的時候恰好也是孩子午睡剛醒,老師正在給孩子們穿衣,穿好衣服的孩子有的在吃點心,有的在看電視。只看到這一幕,我的心就涼了,當晚在博客中寫道:深夜,因為下午的經(jīng)歷難以入眠。看著那一直打開的電視機,我又開始想念華德福學校了。他們堅決不讓孩子在7歲前看電視,他們讓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大的一定要幫助小的,孩子們自己分糕點和水果。孩子們可以常常散步,可以到田里勞動。中國最早的華德福學校就在成都,孩子在我肚子里3個月的時候我們就去過,難道這一切不是緣分嗎?可是,它太遠了……
最后結(jié)局:心里有你,牽手是他
后來,孩子最終還是讀了離家最近的幼兒園。我們給自己的解釋是:第一,由于工作原因,無法按時接送;第二,華德福的教育畢竟太小眾,普通人家的孩子終歸要過銜接這一關,怕孩子以后反而不適應。
有趣的是,我的朋友們還在前赴后繼,許是我念叨華德福學校太多了,不少朋友聽后,腳跟腳地去打探問詢。遺憾的是,華德福學校“裝載量”太小,覺醒與認同的家長稍多,很多小孩已經(jīng)擠不進去了。
孩子現(xiàn)在讀幼兒園約一年時間了,我其實并沒有遠離華德福,自己常常上網(wǎng)搜尋華德福的資料,當年在華德福學校得到的幾本書也常備案頭。同時,我跟孩子現(xiàn)在就讀的幼兒園園長和班主任分別聊到華德福教育,還無償提供有關資料。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以自我理解并改裝后的華德福思想進行實踐:幾乎不讓孩子看電視,幾乎不進行任何目的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周末幾乎在郊外活動,讓孩子跟大孩子們一起玩耍……
我不認為華德福教育是一個夢,因為它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眼下中國家長們還在做著各式各樣的教育之夢,有夢是好的,只愿這些夢不要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惡夢。其實就算進不了華德福學校,我們也應該相信,我們有能力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其間家長的承受、選擇與努力,將在孩子最初的發(fā)展階段決定和影響孩子未來的走向。
昨天訪問: 316042 ?| ?今天訪問: 113788 ?| ?本月訪問: 4373444 ?| ?上月訪問: 10859587 ?| ?訪問總數(shù): 27182966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