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13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2415次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第二次單元教學分析暨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堯塘小學舉行
3月6日,小學語文第三學段第二次單元教學分析暨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堯塘小學舉行,來自全市小學五、六年級的語文骨干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SPAN>
上午,首先由堯塘小學的崔桂芳、張國華兩位老師分別提供了《螳螂捕蟬》《海倫.凱勒》兩節(jié)課例,市研訓中心周怡和老師結合當前小語教學趨勢,以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對以上兩節(jié)課例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并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提出了建議?!?/SPAN>
一、單元教學分析活動給我市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變化。
1、關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多了,虛化了的“人文”課,輕視語言積累與實踐的課少了?! ?/FONT>
2、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與品味的課多了,輕視詞句教學、“孤獨”詞句教學的課少了。
3、重視了讀書與思考、語言和思維的結合,強調了讀中感悟,悟后再讀,讀中再思,注意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內涵與教材的核心價值?! ?/FONT>
4、重視了對課文整體的把握,內容簡約的課多了,支離破碎的課少了。
5、教學設計,問題設計強調整合。以“學”導“教”,以“教”促“學”,方法靈活簡便并能恰當使用背景資料?! ?/FONT>
二、當前我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鉆研不夠?! ?/FONT>
2、讀的深度不夠,指導不力?! ?/FONT>
3、語言訓練沒有達到預期要求?! ?/FONT>
4、對學生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不夠?! ?/FONT>
三、什么樣的課才是有質量的課?! ?SPAN lang=EN-US>
1、看課的科學性,看它是否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FONT>
2、看課的藝術性,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 ?/FONT>
3、看課的實效性,看課上得是否扎實、充實,學生有沒有收獲。
四、對這兩堂課的基本評價:積累發(fā)展語言 享受智慧課堂
《海倫·凱勒》這篇課文按照人物的成長順序,選取海倫人生中的重要事件,“遭受不幸,學習盲文,學習說話,無私奉獻”組成一個“人物小傳”。課文雖然字數(shù)很多,但是層次清晰,篇章結構安排巧妙。張國華老師這堂課融積累感悟、發(fā)展語言、情感熏陶、能力培養(yǎng)于一體,充分實踐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SPAN>
一、強化情感體驗。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多,必須引導學生領悟文字內涵,讀懂悟透文本,把學生置身于濃濃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整體感悟,引導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想象并走近海倫的內心世界,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狀態(tài)中。
二、抓住對比,引發(fā)深思。課文第一小節(jié)寫海倫失明失聰后脾氣暴躁,第五小節(jié)海倫心中的世界是這樣的美好;海倫是個盲、聾、啞人,一生卻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不得不引人深思?! ?/SPAN>
三、反復朗讀感悟。教學中選取一些重點片斷,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反反復復,層層深入?! ?/SPAN>
四、適度展開想象。充分利用文字空間,拓展文字的張力。讓學生緊密結合文本,展開豐富的想象,走近海倫的內心世界。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從內容的理解與主題的體驗并沒有太多的難度,但如何上出漢語言的特點,上出文化的厚度,就足以看出教師課程理念與功夫。如怎樣引導學生領悟寓意,怎樣體驗少年的愛國、果敢與智慧,如何聯(lián)系生活活用詞匯等等。崔桂芳老師根據(jù)文本的結構特點大膽取舍教材,藝術組合“板塊”,拓展中超越課文?! ?/SPAN>
一、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jù)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 ?/SPAN>
雖然教者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仍然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 ?/SPAN>
二、抓對比,品細節(jié),“演”角色,感悟人物形象。教學中,教者抓住吳王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少年與大臣的對比,突出少年的形象。學生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三、在巧妙的點撥中指導學生感悟寓意。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shù)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的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學生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崔老師能夠讓學生借助課本發(fā)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SPAN>
四、引領學生超越文本,訓練思維,如《螳螂捕蟬》典故原的引入。因為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能很好地引領學生閱讀,借助文本,挖掘文本,用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與文本、與教師和諧共處的氛圍中有效的閱讀?! ?/SPAN>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我們在領略兩位老師,真實、平實、扎實的語文課時,我們也應看到整個課上得“順”了一點,缺少了一些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課文人物之間的認識、情感的“沖突”,學生思維的張力還不夠,課堂中還缺少了一些厚重的文化積淀。
下午,堯塘中心小學語文高年級組陳惠芳、賀云飛、張仁榮,王華、劉俊、張書峰六位老師分別五六年級第三、四單元的教材進行分析并提出教學建議。六位老師的發(fā)言各具特色,不僅準確地解讀了文本,把握了教材,凸現(xiàn)單元的主題與目標;而且能結合各自的教學經(jīng)歷與校本語文特色提出科學、藝術的教學設計及語文活動設想。不僅體現(xiàn)了堯塘中心小學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展示學校教師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專業(yè)素養(yǎng)。(具體內容詳見《金壇研訓·學科教學資訊·小學語文》)
[堯塘中心小學 劉俊]
昨天訪問: 296450 ?| ?今天訪問: 48502 ?| ?本月訪問: 3682898 ?| ?上月訪問: 10859587 ?| ?訪問總數(shù): 27113912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