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金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郵件中心  |  協(xié)同辦公  |  返回教育服務中心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教師發(fā)展中心>>學科動態(tài)>>綜合研訓>>信息技術>> 文章
對初中信息技術評優(yōu)課初賽活動的評述

發(fā)布時間:2017-12-12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2448次

對此次教學設計的綜述  

1、關于本課教學的結構  

本課有兩大任務,第一是體驗數(shù)字化聲音的獲取過程,第二是認識數(shù)字化聲音文件的基本知識。因此一種最自然的教學結構就是先指導學生經歷數(shù)字化聲音獲取的實踐,然后對實踐過程中涉及的“文件”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形成知識性的認識。這種順其自然式的結構被多數(shù)老師采用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老師將“聲音的獲取加工”視作一個“整體”來架構教學,設計了一個貫穿始終的活動,本節(jié)課進行“獲取”,下節(jié)課將獲取的聲音進行加工。我們認為這樣的設計在架構上是科學、合理的,有助于學生去經歷了一個完整且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此,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仍然有少部分教學設計談不上“設計”,也沒有所謂的“結構”,只是照搬教材或者過去“講解—操練”的那一套。  

2、關于“分組”的活動形式  

 許多老師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采用了“分組活動”。事實上,在常態(tài)教學中“分組活動”并不常用,因為在外部條件方面,目前多數(shù)機房的計算機擺放方式不適合“小組集中”。在內因方面,也不常有“一定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于是許多時候都是為“分組”而分組。例如,教材中羅列了所謂的“三種獲取聲音的方式”,一些老師就機械地把學生分成相應的“三組”,而對怎么分?分組后怎么做?等至關重要的預設一帶而過,甚至只字不提。拿這種預案到課堂設施會有什么效果?大家可以試想一下。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需要刻意排斥“分組”這種活動形式,但是在活動預設和教學組織方面,分組活動要比統(tǒng)一活動復雜得多!我們期待著精心設計,效果顯著的分組學習,也反對打著“分組”的旗號,卻做著“放羊”的事情的、既不中聽也不中看的那一套。  

3、關于“教學設計”的設計性特征。  

首先,這是對教學活動所進行的一種預設,而有相當一部分老師不僅預設了自己的行為,還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詳細地“預見”了學生的所言所做,儼然就是一個“教學實錄”,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其次,“課時”教學設計的精當之處在細節(jié)!先做什么后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與下環(huán)節(jié)之間如何自然銜接、過渡?每一項實踐活動的難點在哪里?應對之道又在哪里?屏幕廣播什么?板書什么?有相當一部分教學設計中什么都不缺,就缺對這些活動細節(jié)的設想與安排。

對各個設計的點評  

1號:“網(wǎng)上下載”這個環(huán)節(jié)與“聲音文件格式”認識活動相結合,“錄制聲音”與“選擇適合實際需要的聲音文件格式”相結合,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問題是整節(jié)課的系統(tǒng)性與架構很不嚴整。  

2號:設計中充分關注了初中學生的心理需要,在第一項任務設計中,將實踐操作與分析思考相融合,這是科學的做法。在課的末尾,通過提問,將本課學習與后面學習相聯(lián)接,承上啟下,別有用心。  

3號:“導入”部分有些特別,主體教學采用了“分組”方式來進行,已經注意到了對“分組活動”的指導問題了,但是對“分成三大組”所帶來的弊病也沒有正確應對。  

4號:整體上沒有鮮明的“結構性”,細節(jié)上的欠缺也很明顯,照搬教材的很多。  

5號:基本上是“教教材”,“設計”的成分較少。一些“活動”設計還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如要求學生通過用耳朵聽聲音,來給不同的聲音的“音質”、“特點”作出判斷與分析,試想一下,這可能實現(xiàn)嗎?即便可以,根據(jù)本課主旨,有這個必要嗎?另外,在“獲取聲音”方面的指導過于粗略,這樣的活動恐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6號:課堂的主體活動方面幾乎沒有“設計”,“分組”活動與“任務探究”重復安排。  

7號:問題1:這節(jié)課有沒有有必要安裝軟件?問題2:“從網(wǎng)上下載自己喜歡的音樂文件,注意每種格式都要包含當中”請問這個任務如何完成?  

8號:“設計意圖”的撰寫較成功地表現(xiàn)了設計者對信息技術課改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非常注重“方法”的遷移,考慮得也很全面,美中不足的是整個設計還缺一點“協(xié)同”和精巧。另外,學習素材采用“國歌”,這一點還應再權衡一下其中的利弊。  

9號:“導入”部分感覺很“繞”,能“激趣”么?整體結構上層層遞進,在“分組活動”的指導方面也作了一些有意識的安排。  

10號:設計很新穎,對教材的依賴得很少,在設計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將聲音的“獲取”和“加工”視作一個整體來布局,用一條主線將兩部分的學習貫穿起來。欠缺之處在于對學生活動開展的指導還太粗略。  

11號:在設計上的確呈現(xiàn)了良好的“結構性”,從實踐著手,指導學生在實踐后反思、提升。最突出的問題在于設計中的“分組”,第一,分三組,每組人數(shù)過多,不便于實踐活動的展開,也無益于讓學生獲得普遍動手實踐的機會。第二,現(xiàn)行機房的機座設置也不便于這類形式的學習活動的展開,因此恐難獲得預想的效果。  

12號:設計中非常注意“小情境”的創(chuàng)設,前后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聯(lián)、過渡都很“自然”、流暢。但是在“錄音”等活動的安排上還不夠細致,是美中不足,也是許多老師都犯的通病。  

13號:問題很明顯,在整體安排上,老師先“講一通”,然后再讓學生“玩一會”,而在任務預設、活動組織上無所作為,這樣的課已經很“過時”了。  

14號:設計的“系統(tǒng)性”較好,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由分到合的態(tài)勢,前面通過“不同”的獲取方式獲得“不同”的聲音,最后再進行比較和分析,將聲音的相關知識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整個設計在架構上是較完備的,但是,本課設計的任務較多,指導過程很簡略,學生能否順利完成,還是有些讓人擔心。  

  附件:教學設計 

昨天訪問: 316042 ?| ?今天訪問: 243250 ?| ?本月訪問: 4502906 ?| ?上月訪問: 10859587 ?| ?訪問總數(shù): 271959129

?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