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教書夢 回眸看教育
信息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5-03-30 瀏覽量:5315次
——《中國教育的血肉人生》讀后感
作為一名教師,擁有讓許多人艷羨的寒暑假,與其把漫長的假期純粹當作休閑娛樂的消遣,我更愿意把它當作一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契機。這個假期我仔細拜讀了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的《中國教育的血肉人生》,可謂感觸良多,受益頗豐。品咂斯文,有感同親受如身臨其境處,有切中時弊欲拍案叫絕處,有發(fā)人深省而陷入沉思處,琢磨文字,如與先生交游,似面朝先生對話,一位七十余歲長者的智慧,著實叫人嘆為觀止,靜水流深,淺語含蘊,珠璣其文,璞真其人。
錢先生作為當代批判型知識分子的標志性人物,一直以來心系教育,更能“超越教育而言教育”?!吨袊逃难馊松芬粫依讼壬鷮τ诋斚轮袊逃龑徤骷氈碌挠^察和他精辟獨到的見解。篇幅不長,說起來其實只是收錄了先生在學術討論會上的一篇講稿,以及替兩位老師新書所作的序文。首輯歷陳先生參與中國教育的見聞感受,悉述先生對于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觀察與思考。次輯升華提煉出一名真正的教師需要韌性與智慧堅守,秉筆直書“盡管大環(huán)境出了問題,但我們自己卻要堅守揚惡抑善的人的底線,教育的底線,文學的底線?!北緯m不是洋洋灑灑的宏煌巨著,然言有盡而意無窮,有限的篇幅之間濃縮了先生透辟的思想精粹,實屬不易而可貴,我從事教育工作屈指數(shù)來也已經(jīng)二十余年,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我的“教育夢想”一路走來,由青澀而成熟,由迷茫而篤定,也曾困惑,也有失落,卻從沒有失掉心中的那份信念,同先生的“韌性堅守”相互映照,我也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感悟,既是受了先生文章的砥礪,發(fā)共鳴抒胸臆,也算是對廿載教書生涯的一點總結和思考,期以自勉。
本書開篇輯錄了錢先生在王尚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fā)言,詳盡闡述了關于中國當下語文教育改革的觀察與思考,我作為一名常年在一線從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工作者,對于文中提到的許多觀點真的是感同身受。周有光先生說:“王尚文先生的語文教學思想從本體論的角度認識語言,以語言不僅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為邏輯起點?!卞X理群先生更加具體地把王的教學思想體系歸納為一個基本邏輯點:包括語文和人的關系,中學語文教育和人的關系兩個側面,以“人”、“人的生命”為中心,關注人的生命存在,以“立人”為出發(fā)與旨歸的教育的“人學”,有很強的人本主義色彩,以生命哲學為其根基,可概括為“人本主義的生命教育觀基礎上的新語文教育學”。相較于傳統(tǒng)而主流的科學主義教育觀基礎上的語文教育學,我和錢理群先生一樣更青睞更認同王尚文的人本主義的生命教育觀基礎上的語文教育學。何哉?吸引我的正是為許多功利的工具論教育家所忽視的“人文性”,中學的語文課程,作為一門本該最具有人性觀照和人文魅力的課程,卻在許多教育家那里被偏狹地視為交流的工具,過分重視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核,甚至對學科的性質、教學原則和方法作了硬性的統(tǒng)一,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其實遠遠背離了語文的本質“人文性”。真正的語文應當是什么,對母語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固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語文的習慣,使他們熱愛母語,理解感悟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魅力,要做到這一點,唯工具論的強行灌輸,逼著孩子們死記硬背生澀枯燥的文言文選段,深奧艱深的名家散文,強迫他們啃下魯迅、宗璞、季羨林,恐怕是南轅北轍漸行漸遠,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是循循善誘的引路人,必能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必能把孩子組織起來體驗生活的真實而非在云端空談,必能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奇瑰麗的文學殿堂。
路易斯·康說:“學校源于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我們需要的不是三尺講臺教鞭威嚇下呆若木雞的孩子,他們早已喪失了探索求知的渴望;我們弘揚的是在亦師亦友的自由氛圍下,孩子們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以前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寫詩,他把自己的課余時間都用來創(chuàng)作詩歌。他的班主任得知這件事情,覺得會影響他的學習,就不準他再寫下去了。他后來困惑的找我尋求意見,我鼓勵他繼續(xù)寫下去。詩歌本是抒性靈的至純至美之物,無疑是富有人文氣息的好東西,孩子既然有濃厚的興趣,為什么不支持呢?唯分數(shù)至上,語言工具論的觀念我是不以為然的,這個孩子在接下來的兩年一直堅持筆耕不輟,居然寫滿了厚厚的幾本冊子,他的學習成績也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順利的升入華中,臨畢業(yè)之際我興起題詩相贈,他激動地對我說“能遇到一位認可支持我寫詩的老師,實在是我人生的幸運?!爆F(xiàn)在這個學生在某網(wǎng)站有一份頗不錯的工作,誰說的準不是當年寫詩的經(jīng)歷給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呢?在我的課堂里我向來反對照本宣科,對著教案把知識要點一股腦倒下去有什么意義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堂課都沒有學生愿意聽或者聽完一堂課,你問問他們得到了什么,他們回饋你的是茫然無措的空洞的眼神,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學無疑是失敗的。記得幾年前我和一群已經(jīng)為人妻為人父的學生們聚在一起吃飯,席間有個同學講到當年上課的情形:“老師,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你當年給我們上《陳毅市長》的時候一人分飾多角給我們朗誦,真是絕了?!贝藭r又有個學生搭腔:“當年我上課搗蛋調皮,老師你讓我農(nóng)忙時回家跟著父母去田里干了一天活,回來交了篇心得,那一次是我真正開始思考學習是為了什么……”我想作為一個教師最大的滿足莫過于此時了。所謂語文教育學:一方面是“研究人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運用”的“語文學”,另一方面又是“研究如何培育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運用”的“教育學”,當我們從以“分數(shù)”為本位進步到“人本位”,關注人文,關注生命,便是教育的成功了。然而在今天的社會,當“人文性”成為熱門、顯學、時尚,同時又慘遭歪曲,閹割,“人文性”變成了“人文秀”,無怪王尚文先生有“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之嘆。
那么在這樣的教育現(xiàn)狀之下,就需要我們教師靠韌性與智慧堅守。錢先生在本書中直言:“中國教育包括基礎教育的大滑坡,是從2000年開始的,這一代教師分化嚴重,在壓力和誘惑下,有的迎合而高升,被應試體制培養(yǎng)為接班人,有的消沉了,然而還有人在艱難中堅守。”確實,功利的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逐漸變味,而一直馬不停蹄的教學改革又讓教師摸不著頭腦越來越不會教不敢教?!罢Z文應該怎么學?語文應該怎么教?語文應該怎么考?”王雷老師在他《語文教學,我的八個不明白》中的憂憤之聲雖然刺耳但直擊要害。多讀多思多練筆,不要故弄玄虛,不要花花哨哨,一篇作文,幾篇文章閱讀足以考出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何必增加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題海疲于奔命?這是他給我們的解答,細思之不無道理。在我看來,語文教學與考試的改革沸沸揚揚改了20年,無非是這山壓了那山,這派打倒那派,無非是語文課本增刪改訂,調整一些篇目,追根溯源究其根本,語文的本質并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重在“人性”,語文教育的核心是“以文化心”,不能“動心”的知識灌輸和能力訓練都是失靈魂的“殘缺教育”,語文教育應當堅守“詩性”,人是尋求意義尋求詩意的動物,“只有在詩意的狀態(tài)下,人才出場”。這些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該不遺余力堅守的,我們是在做“人”的教育,不要用分數(shù)來量化業(yè)績,不要靠應試來拘泥形式,不要忘記我們成為教師最初的夢想。
行文至此,百味浮生,感慨萬千,系于一句:廿載回看教育事,知不可為而為之。便是先生所言的堅守了。